以……为、以为
“以……为”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1.“为”是动词,“以”是介词,“以……”是介词结构,作“为”的状语。“以……为”等于“用……做、拿……作为”如:
1.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荀子·劝学》)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的,用羽毛做窝。“以羽”是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
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拿长安君作为人质,(齐国)才能出兵。“以长安君”是“为”的状语。
2.“以”是主要动词,“……为……”是主谓词组(子句),作“以”的宾语。“以……为”等于“认为XX是XX”,可以译为“认为(觉得)……、认为(觉得)……是”。如:
3.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战国策·狐假虎威》)
——如果您认为我不老实,我给您引路。“子”是主语,“以”是动词谓语。“我为不信”是主谓词组(子句),作“以”的宾语。
4.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柳宗元:《永某氏之鼠》)
——它们觉得这样饱食无祸是可以长久的吗?“其饱食无祸为可恒”是动词“以”的宾语。

值得注意的是:“以……为”所表现的这两种不同意义,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把”字句来翻译。例如:“以长安君为质”可译为“用长安君做人质”,也可以译为“把长安君当作人质”;“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可译为“认为这样饱食无祸是可以长久的”,也可以译为“把这样饱食无祸当作可以长久的”。“以……为”有时是“用……做”的意思,有时是“认为……是”的意思。这两种不同的意义都可以用“把……当作”来对译,好像它们之间本来没有区别,其实不然。一个固定格式,它表示怎样的意义是一回事,如何翻译是又一回事,译文有很大的灵活性。
“以为”是“以……为”的紧缩,也有两种情况:
1.“以为”等于“以……为”,可根据“以……为”的上述两种不同情况,酌情处理。有时,“以为”是“用……做”的意思。如:
5.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王阖庐知道孙子会打仗,终于用他做将军。“以”是介词,“以”后承前省略一个代词“之”字(“以”的宾语)。“以为将”等于“以之为将”,“之”指代孙子。
6.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用整块石头做底。“以”是介词,“全石”是“以”的前置宾语,介词结构“全石以”是动词“为”的状语。
有的时候,“以为”等于“认为……是”。如:
7.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到赵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大夫。“以”是动词,当“认为”讲。“以”后承前省略一个代词“其”字。“以为贤大夫”等于“以其为贤大夫”,“其为贤大夫”是主谓词组(“其”是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作动词“以”的宾语。
8.虎以为然。(《战国策·狐假虎威》)
——老虎觉得是这样。“以”是动词。“以为然”等于“以其为然”,“其为然”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把“以”后理解为省略一个“之”字行不行呢?也无不可。不过作主谓词组主语的,通常是“其”不是“之”,“之”只作宾语或兼语。
2.“以为”凝结为一个双音词,和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如:
9.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常常思考保全自己的问题,认为吉凶是互相依存的。
10.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傅玄:《马钧传》)
——裴秀自认为击中了对方的要害。
此外,“以为”的“以”还可能是个连词,或者是把状语和动词“为”连接起来,或者是把动词“为”和前一个动作连接起来。例如:“难以为继”(成语),意思是很难继续做下去。“难”是动词“为”的状语,“以”是连词。又如:“欲居之以为利”(《聊斋志异·促织》),意思是想把促织留在手里以便多卖钱。“为利”是赚钱,“为”是动词。“以”是连词,它的作用是把“居之”和“为利”连接起来,表示“为利”是“居之”的目的。
总之,“以……为、以为”情况复杂,阅读时要注意分辨。
相关文章:
欧富梵保险柜服务24小时热线-各区售后统一服务实时反馈-今-日-更-新(欧富梵保险柜保险柜怎么设置时间)09-08
木卫保险柜售后服务号码及其服务网点介绍实时反馈-今-日-汇-总(木卫保险柜保险柜三个密码怎么开)09-08
沐果保险柜全国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热线号码(沐果保险柜电子保险柜怎么打开)09-08
XBT保险柜全国售后维修号码-全国各区网点服务号码实时反馈-今-日-汇-总(XBT保险柜电子保险柜怎么改密码)09-08
爱宝保险柜维修服务中心|全天24小时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更-新(爱宝保险柜保险柜怎么搬运)09-08
华豫汇阳保险柜全市维修热线号码24h服务(华豫汇阳保险柜保险柜怎么设密码)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