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勇往直前。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面临新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潮流不可阻挡,我国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念不会动摇,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在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因为一时之变、一域之变而发生改变。

2025年4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举行。本届消博会以“共享开放机遇,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共有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1767家企业、4209个消费品牌参展,规模创历届新高。图为2025年4月18日,观众在第五届消博会全球特色消费展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我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抵御风浪筑造了坚固堡垒。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超四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和港口集群。完备的生产体系和基础设施,既能快速响应国际市场需求,也能有效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内需发展潜力巨大,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动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全世界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将带动内需潜能快速释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还有庞大投资需求,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我国有蓬勃发展、持续壮大的经济新动能。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正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近年来,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有效破解“卡脖子”难题,不断打造经济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18%左右,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4%。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感十足的新产品走向世界,AI大模型异军突起,“人工智能+”向各领域赋能增效,大数据、云计算、数据租赁等前沿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打造经济增长集群新高地,新动能快速成长将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我国有不断扩大、更加多元的开放新格局。外部变局不会改变我国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小院高墙”不会改变我国扩大开放的既有战略。依托于成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产品凭借过硬的实力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良好口碑,不断为外贸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空间。2018年以来,尽管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但我国货物出口额累计仍增长了50%以上,在国际出口市场份额上升到14.5%左右,稳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比重超过50%。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也主动打开大门,向世界提供大市场和新机遇。2024年12月起,我国给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卢旺达的蜂蜜、埃塞俄比亚的芝麻,越来越多的非洲农产品走进国门,通过贸易桥梁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
我国有应变有术、相机而动的调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的考验,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有效应对了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成功抵御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202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及时决策、果断施策,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社会信心,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今年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持续显效,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接续发力,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下阶段,虽然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但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宏观政策还留有不少“后手”,丰富的政策工具箱将为应对各种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挑战提供坚强保障。
我国有总揽全局、主动变革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有效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经济韧性和后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相关领域改革措施正逐步落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现,这些都有利于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14亿多在党领导下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昂扬奋进的中华儿女,有无数敢打敢拼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气所在。
详见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文章《中国经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
(策划:黎海华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
相关文章:
深读丨从文化IP到经济增量 银川演唱会的出圈方程式05-12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05-12
近年我国注册护士数年均增幅8%左右05-12
新华全媒+丨从上市公司一季报“含新量”看中国经济发展向“新”05-11
中国建设银行承销首批科技创新债券05-10
美关税举措加剧全球石油市场动荡05-10
公安部下发通知,依法严打该类突出犯罪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