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出,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特色班备受关注。
此类特色班已有不少,比如,华为实验班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公司共建,围绕5G通信和工业互联网培养新工科人才;长隆班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和广东长隆集团合作开设;腾班由深圳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建,采用科产教融合方式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校企合作特色班之所以不断涌现,在于其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企业需求,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尤其是由行业领军企业主导的特色班,把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程体系,通过定制培养、多师共育等机制,将市场需求和教育改革进行深度对接,起到互利共赢的作用。这也标志着校企合作从单一技能培训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跃升。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特色班,对于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质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校企合作特色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合作难以深入。一些企业因为担忧人才培养成本与收益不匹配或者担心人才无法为己所用,逐渐降低合作意愿,减少资源投入。部分高等院校则过度依赖企业资源,忽视自身课堂内容的改革,导致合作停留在设备捐赠、实习安排等层面,降低了特色班的吸引力。再比如,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校企合作特色班主要由学校主导课程设计,企业提供辅助性实训。学校注重系统知识传授,企业追求生产力转化。侧重点不同可能导致对教育目标有不同认知,进而导致部分合作项目陷入“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特色班,要真正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对高校来说,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要根据企业建议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计,主动对接科技产业前沿,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努力促进“教学—研发—生产”闭环的形成。
企业作为特色班的合作方,不能仅提供就业实习岗位和资源支持,还要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将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转化为院校听得懂、看得清和做得到的标准,并融入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校企合作特色班既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也是产教融合的缩影。只有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置和资源对接,促进企业方和学校方互相赋能、利益共享,才能打破特色班只能输送技能型劳动者的局限,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孟 飞)
相关文章:
华为折叠屏太猛了!Q2全球出货登顶,三星、苹果沉默了09-04
“电力引擎”驱动发展加速度——国网吉林供电公司以优质电力服务护航吉林经开区高质量发展09-01
粤桂协作助力田阳芒果产业再提质08-29
赣州3个省级开发区入选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双百强”08-29
岚皋县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08-28
前7个月江苏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超八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