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4日讯(张宇虹)作为红柚发源地的“平和红柚第一村”,平和县小溪镇厝丘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多项工作共同推进,全力推动乡村建设“面子靓”、乡村发展“里子实”,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村民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参与者与实践者。为了更好地制定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建立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当地镇村干部带着“随访日记”走村入户,不仅记录了群众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诉求,还反映了群众对整治工作的期望和建议。
为掀起人居环境整治大热潮,厝丘村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村民们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被逐条记录在“随访笔记”中。“村里的垃圾清运不及时,夏天味道特别大。”厝丘村针对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鼓励村民自觉参与环境卫生维护。探索环境保洁专业化运作模式,每户收取卫生费250元,精准投放130个垃圾桶,实现生活垃圾有效收集,聘请专职保洁员3名,安排保洁员日常巡查清扫主干道,增加清运频次,合理调整2辆垃圾转运车路线,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村道进行了白改黑,更加美丽了,但是旁边的破烂房屋也显得格格不入了。”村容要提升,还必须从“拆”字入手。基于“航拍一张图”,结合村庄发展规划,包村工作队组织村两委、小组长深入各小组,对“废、破、危、违”等四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形成作战图、时间表,分类分步逐一推进。截止目前,厝丘村共拆除废弃猪圈牛棚15处、破皮烂衫围挡鸡鸭圈12处、早期简易旱厕3处,拆除老旧房屋1560平方,拓新小菜园、小公园等微景观。
在镇干部的“随访笔记”中,记录着不少村民关于“一颗龙眼树”的烦恼:“村委会的拐角入口过于狭窄,边上的龙眼树影响视线,不安全。”据村民反映和镇村干部现场勘察,由村主干道进入村委会的拐角仅有3米宽,而拐角上一棵长势良好的龙眼树逐渐繁茂、枝叶不断向外伸展,再加上树下陈年旧物堆积、杂物凌乱,难免会影响村民往来办事、日常出行的视线,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在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之下,“一棵龙眼树”困扰成为镇村干部上下一心的共答之题。干部带着随访笔记多次上门入户,与农户面对面敞开心扉交流,在摆事实、讲道理、析利弊的同时,更不忘记录下群众的诉求,最终顺利协商,成功将路口拓至7米宽,有效消除视角盲区和安全隐患,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出行难题。
翻开镇村干部的“随访笔记”,既有群众对主干道“白改黑”和路灯全覆盖的点赞,也有对卫生评比积分制的建议。
厝丘村过去因村民卫生意识淡薄,在环境卫生整治后容易反弹,在镇主要领导的牵头带动下,镇村干部一起探索试行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自治管理办法,实行“环境积分+村规民约”管理模式,将环境整治指标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将积分细则与村规民约相关联,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村民主动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厝丘村实施“双挂点、双队长”包村机制,从“清沟扫地摆整齐”开展村庄环境大扫除,完成村主干道“白改黑”,到“拆旧拓新整漂亮”的拆废拆破,拓新小菜园、小公园等微景观,再到“穿衣戴帽扮靓丽”的村主干道建筑立面整治、蜜柚主题美化墙绘。从“问题清单”到“任务清单”,从“拆出来的空间”到“长出来的产业”,从“扫出来的整洁”到“积出来的文明”,厝丘村用“随访笔记”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
相关文章:
把医疗送到灾民身边 中国救援队伍在缅甸曼德勒市街头义诊04-05
探访殡仪馆的特殊岗位:生命终点站的守护者04-05
平和小溪: “随访日记”助力厝丘村蝶变04-04
民政部:文明低碳祭扫已成为主流 “无烟祭扫”普遍得到推广04-04
沅水明珠破茧成蝶——解码辰溪县溪口村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密码04-03
“智脑”开启“AI智答”新模式04-03
西峡县桑坪镇:倡导文明祭祀,保护绿色家园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