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峡县查办“扫黄打非”刑事案件2起,自2023年至今无“扫黄打非”刑事案件发生,行政案件逐年减少。这些数字粗略一看,似乎平常;细细深究,很是不凡——
这些数字是西峡县“四网”联动,构建全域立体化治理体系,推动“扫黄打非”工作“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真实写照。
这些数字是西峡县“扫黄打非”工作组织得力、宣讲到位、防控扎实的最美体现。
构建防控网
打造治理新格局
夏末秋初时节,在西峡县西坪镇文化广场上,由志愿者、警察、在校学生共同演绎的舞台剧《护苗行动队》吸引了百余名群众驻足观看。此次活动是河南西峡与陕西商南两县深化“扫黄打非”区域联防协作机制、构建文化安全防线的又一成功实践。
西峡县与商南县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83公里,涉及12个行政村3.2万人口。随着郑渝高铁、沪陕高速等交通动脉的贯通,两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省域边际地带监管不便、流动性大,给文化市场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防患于未然,无危则安。2024年,两县宣传部牵头构建跨区域“扫黄打非”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签署《商南县·西峡县“扫黄打非”区域联防协作协议》,推进两地文化市场治理。双方强化信息共享、案件查办协作、边界镇(村)联防共治,巩固区域内查堵屏障,形成了“扫黄打非”联防联控监管闭环。
“过去,发现跨县跨省线索需要层层上报,然后才能行动。现在,通过搭建联防协作平台,执法人员可以即时联动。”西峡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介绍说,同商南县的合作不是个案,近年来,西峡县还同相邻的内乡、淅川两县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跨区域联防联控,使案件办理效率提升60%。
夯实责任网
筑牢履职压舱石
“像您这种文具店,得重点关注那些口袋书,有些不良图书伪装成玩具,混入校园周边,咱们可别大意。”每逢周五下午,白羽街道的文化志愿者郭涛总会在校园周边的门店组织一次“巡查+宣传”活动,筑起校园文化安全第一道防火墙。郭涛原本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人熟、地熟、社情熟,被选拔为网格文化志愿者。如今,像郭涛这样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基本知识的基层文化志愿者在全县范围内有300余名。
据介绍,西峡县共建设296个文化网格,配备500多名专、兼职网格员,采取“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项目化推进”的模式,激活了治理的末梢神经。依托网格化治理,网格员们通过闲聊“家长里短”、走访“街坊四邻”、适时“走街串巷”,紧盯辖区内校园周边、背街小巷、游走商贩、商业街区、物流场站等重点区域,开展对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销售以及涉黄涉非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行为的巡查上报工作,成为“扫黄打非”全域治理的“吹哨站”。
长期以来,西峡县聚焦全国及省市各级“扫黄打非”部署,织密“责任+联动”组织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网格联建、服务联动的“扫黄打非”工作体系,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制定《“扫黄打非”行动方案》《“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度》等文件,举办业务培训班,专题部署“扫黄打非”工作任务,全力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走深走实。该县建立健全“扫黄打非”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备案等工作机制,组织推动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落实好“扫黄打非”各项任务,把握重要节点、管好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建强快速反应、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将“扫黄打非”纳入意识形态督察、精神文明建设、平安建设等重要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拧紧履行“扫黄打非”主体责任的链条,提升治理实效。
密织守护网
扎牢护苗防火墙
走进西峡县“扫黄打非”举报中心,电子大屏实时显示着城区重点文化场所的监控画面。工作人员轻点鼠标,辖区书店、影院等场所的经营画面即刻呈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主要依托县互联网应急调度中心力量建设而成,同时借助平安建设系统资源,重点覆盖了城区及部分乡镇文化场所监控等,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该县创建由五里桥镇百余名小学生为代表的“护苗志愿”小分队,让学生既当宣传员又当监督员,自觉抵制并远离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引导带动其他人绿色阅读、文明上网。
社交网络时代,各类社交平台是“扫黄打非”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一特点,西峡县坚持线下技术助力、线上接诉即办,在“指尖”上下足了功夫:融合开展“零距离”网站宣传、“零盲点”微博微信宣传;建立“网、屏、平台”联合防护网,全平台开放“扫黄打非”举报端口,集中开设“扫黄打非”宣传专栏;在《云上西峡》APP、西峡网、政务服务网、基层文化阵地管控平台等多个平台搭建线索发现上报端口,确保“有诉即办、有案即查”,形成“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监管网络。
创新宣讲网
打好治理组合拳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你们知道什么是‘扫黄打非’吗?”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在老界岭景区,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格外抢眼,他们奔走在游客中间,热情地宣讲“扫黄打非”知识、发放宣传页、现场答疑解惑,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西峡县创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的一个剪影。自2019年以来,西峡县因地制宜积极组织“扫黄打非”宣传进景区活动,让游客在领略西峡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了解“扫黄打非”和版权保护相关知识。景区之外,该县依托30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289个农家书屋,打造“扫黄打非”宣传矩阵,创新开展“三个一”工程:每村一个宣传角、每月一场书屋讲座、每季度一次“护苗”行动,累计在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民俗等节点组织宣讲活动200余场次。使“扫黄打非”工作真正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进乡村、进社区、进文化场所、进企业、进景区、进网络,按照‘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要求,我们通过组织‘扫黄打非’培训、发放宣传资料、楼院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活动,广泛普及‘扫黄打非’相关知识,提升广大居民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认识。”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孙扬介绍说。
秋期开学季,夕阳西下,凉风习习。龙湖社区里的小广场内座无虚席,此刻公益电影正在展播影前十分钟项目——“扫黄打非”公益课堂,家长们手上拿着“扫黄打非”志愿者发放的护苗主题海报,带着孩子们端坐观看荧幕上的“扫黄打非”护苗视频。放映场地的周边还展出一幅幅精挑细选的护苗主题手抄报作品,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对清朗文化环境的向往。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是西峡县守护文化净土、培育时代新人的最好注解。
全媒体记者 马聆道 刘禾 张帆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山东德州:我的丈夫谭荣光09-01
西峡县:“四网”联动开辟“扫黄打非”基层治理新路径09-01
无棣县信阳镇持续推进文化社区建设08-29
岚皋县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08-28
10个角度展现云南之美08-26
文化中国行丨国家图书馆:文化共享与跨界融合 让古籍文物“活”起来08-26
“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 走进桂林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