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西方媒体滤镜里的中国是这样子的:这个暑假来陪妈妈工作的12岁小姑娘,只是在法国记者面前演示了缝扣子,结果成了他们嘴中的“雇佣童工”。
但看了甲亢哥的直播后,西方网友发现,自己完全被骗了。
原来中国也是一个普通人可以笑着生活的地方。中国人不是严肃冷漠的NPC,而是开放、有趣、包容的。
话说回来,西方媒体这么多年来,到底给中国带了哪些滤镜?
随便举几个例子好了。
像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从2012年起,每次谈到任何关于中国的正面成绩,新闻标题都要加上“代价是什么呢”(but at what cost)的反问。比如“中国正变得更加智能,但代价是什么呢”。
在照片和视频上,他们习惯使用“阴间滤镜”,尽量让画面变得丑陋扭曲,给人污染严重的印象。
在这样的滤镜下,你觉得西方老百姓会怎么看待中国?他们当然觉得,中国仍然处于黑暗时代,城市是破烂不堪的,农村是断壁残垣的。
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西方老百姓出现了“认知失调”。一名西方电动自行车博主来到中国参观了8家工厂,并拍了一条视频,结果被网友质疑:中国政府付了你多少钱?
西方媒体为什么要这样干呢?
其实从历史上看,19世纪之前,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是膜拜。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监狱写就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中吹”合订本,在欧洲引发了疯狂的“中国热”现象。
但到了19世纪,英国媒体中“东亚病夫”的出现频次增长了300%。当时的西方已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其实是鼓吹种族优越论,让殖民扩张看起来是合法合情的,可以名正言顺地多吃多占。
这也是为什么巴黎奥运会上,潘展乐和郑钦文让一些西方人破防?因为他俩用实力击碎了白人种族优越论,回到了现实世界。
假如你当了100年老大,会甘心放弃自己的位置吗,会接受另一个人和你平起平坐吗?他们不甘心的手段,就是加倍妖魔化中国。
但现实是,中国正在越来越酷,西方国家商场的货架上,满满当当的“中国制造”。于是他们又给自己来了一记回旋镖,一边给中国打上“崩溃”的标签,一边大肆嚷嚷是“威胁”。脑袋里的坑可真不小。
回到甲亢哥,很多亲眼看过中国的外国网红在飞速“涨粉”,而反华的“美国之音”在3月15日停更了。
历史就是这样,越是扭曲和抹黑,看到真相后,反噬作用越大。你觉得,西方网友会相信滤镜下的“事实”,还是自己看到的真相?
文字/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刘江、具宣冶
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具宣冶
相关文章:
凌晨,一地突发地震!网友:被吓醒了04-16
果然视频|跑者照片随便买?中国田协出手整治马拉松拍摄乱象04-15
青年艺术家招募|让艺术重塑城乡边界,带你的创意来“搞事情”04-15
一家跨国CVC的“中国式”产业协同实验|钛媒体创投家04-15
北京冲击今年首个30度04-15
英国将从中企手中接管英钢,中方发声了04-15
今夜!中国资产,大爆发!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