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储能生产车间内,通过电池块组装,机器人抓取、注液、打包等工序,一个储能集装箱仅用半小时便组装完成,它能储存4800度电,相当于普通家庭四年的用电量。
分级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据介绍,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具备5200台新能源汽车电机、30000台工业永磁电机、1300台风力发电机、1.5GW储能产能,其中,储能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50%以上。目前,卧龙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已全面投产,6月份将进入平稳生产阶段。
“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从立项、开工到建成投产仅历时9个月,创造了卧龙集团项目建设的‘包头速度’,这和包头市以及稀土高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在前期考察阶段,包头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3天带领卧龙考察团走访了19家相关配套和近期落户企业,让其全面了解包头的营商环境。在项目建设期间,稀土高新区全程提供‘店小二’式服务,项目开工、拿地、审批、立项等全程有人帮办代办。邀请卧龙代表参加全市重要会议,让其更深入了解包头各类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规划等,助力企业尽快融入包头企业生态圈。”卧龙电驱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裴植表示。
优质的营商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犹如阳光雨露,是立业兴业的必要条件。卧龙项目的快速落地投产,便是稀土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从“企业找服务”向“服务找企业”转变的生动实践。
今年,为加快推进8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稀土高新区明确项目包联领导清单,建立“包联领导+招商小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分级推动机制,定期召开专项调度会,听取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汇报,强化督导问效,确保及时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推行服务走访机制,每月对重点项目服务走访不少于1次,聚焦项目手续办理、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及时跟踪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切实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强大合力。
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是角色转换,更是换位思考。稀土高新区强化从企业视角看营商环境政策落地效果,聚焦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全力为企业解决“烦心事”。
包头华宏“年产2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是稀土高新区助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标志性项目。然而,项目用地内占地6亩的一处加油站和垃圾处理站,却给企业的规划布局带来极大不便。为服务好华宏项目建设,保证企业项目用地完整,树立“高新事、高兴办”一流营商服务品牌,稀土高新区主动靠前服务,快速做出调规论证,辗转多部门协调解决,及时为华宏项目迁走施工“障碍”。
“不迁移会影响华宏项目布局,把地切出去,看似6亩,实则可能涉及20亩,又会造成土地浪费。因此,在不影响两处设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了迁移,为企业提供了项目用地保障。”稀土高新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做好服务在建项目的同时,主动谋划项目储备,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确保项目建设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孤立,而是嵌入产业链条之中,企业间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生命力得到极大增强。
此外,为解决企业营收问题,稀土高新区围绕金蒙汇磁、大地熊等企业供需,聚焦产品产能,积极帮助企业找到订单、多找订单、常有订单,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审批做“减法”。以企业所需的政务服务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行“一窗通办”等服务模式,不仅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更让其能够专注于自身的生产与发展。
如今的稀土高新区,一场关乎营商环境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定义,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支持。政府“无事不扰”的承诺与“有需必应”的行动,共同编织出一张细密而高效的营商环境网络,为企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贾婷婷)
相关文章:
高新区打造区域发展“强磁场”04-27
营商环境“再升级” 民营经济“加速跑”04-26
沪藏同心,上海建工助力定日灾后重建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