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远处有山,势如奔马;脚下,伊犁河向西流淌,水流不急不缓;眼前是一座桥,三个巨大的“O”型索塔,现代而优雅。

即将通车的伊犁河三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摄)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8日,由中央宣传部会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集中采访启动。中央和对口援疆省市、自治区和兵团主要新闻媒体代表分5路,深入14个地州市和兵团部分师市,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参加第三组采访,第一站来到“塞外江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伊犁河三桥建设现场感受交通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伊犁河源自天山山脉。伊犁州最初的聚落形成、城市建设与产业布局,都紧紧围绕伊犁河展开,可说是沿河而生、依河而建、因河而兴。伊犁河是滋养两岸的“母亲河”,更是伊犁州发展的“生命线”。

伊犁河蜿蜒流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摄)
1959年,伊犁河旧渡口修建了一座木桥,1975年经改造成为现在的伊犁河大桥。这是伊犁河上第一座连通南北的交通工程,桥面宽8.5米、长300米。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两岸群众往来、物资运输、产业联动的需求日益增长,跨河桥梁的建设成为破除交通瓶颈、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伊犁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周向强介绍,如今,伊犁州在伊犁河上修建了7座桥,越造质量越高、跨度越大、桥面越宽。
伊犁河三桥将是第八座,它于2022年7月开工建设,桥长2028米、宽23.5米,较50年前的伊犁河大桥都有大幅度提升。周向强说,这是国内首座三塔四跨“O”形矮塔斜拉桥,以“珠链玉带,塞上明珠”为主题,其舒展的拉索结构犹如鸟儿在空中翩翩起舞,灵动的“O”字造型则寓意“圆满”,体现伊犁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也寄托了各族人民对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生活的共同向往。

航拍伊犁河三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摄)
上月,伊犁河三桥主桥合龙,计划本月底通车。它将有效串联伊宁市、可克达拉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区域,破解伊犁河南北两岸联通瓶颈,优化伊犁河谷交通格局,助力特色农产品外运以及旅游环线的形成。
今年71岁的袁美芝住在伊犁河边,她家里种了3亩西梅,往年总为卖果子而头疼。“天不亮就装车,一路颠簸着绕路,坑坑洼洼的土路能把人颠散架。好不容易到了对岸镇上,日头都快偏西了,新鲜果子闷了一路,看着就不精神,也卖不出好价钱。”听说伊犁河三桥要通了,她特别开心,“一脚油门十几分钟就到,哪用再遭那份罪?以后西梅早上摘了,上午就能送到镇上,新鲜水灵的。这桥啊,真是修到咱老百姓心坎上了。”
站在伊犁河三桥上远眺,河流曲曲折折,湿地水草丰茂。和千百年来一样,伊犁河慷慨地滋养着两岸的广袤土地和丰富生态;不同的是,河流上多了许多桥。这些桥像缤纷绚丽的彩虹,引导着伊犁各族群众走上坦途、走向幸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
“水患”化“水利”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 结出乡村振兴“共富果”08-23
试验成功!我国全面掌握这一关键技术08-19
台湾拳击教练点赞全红婵:“我们中华儿女人才辈出!”08-18
【“苏超”里的江苏制造】探秘“苏超”背后的“冰工厂”08-09
雅山健康徒步行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