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喉太阳鸟 本报通讯员 董家泽 摄
摄影爱好者在滇池绿道拍鸟。本报记者 殷洁 摄
“凌波仙子”水雉如约而至,伴着剑湖湖面升腾的层层薄雾梳理羽毛;百年榕树上清脆啼鸣不绝于耳,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芒坝村民小组成为了“中国的鹦鹉天堂”;秋风四起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宋村的芦苇荡内,红梅花雀雄鸟精心编织爱巢……四季流转,群鸟对云南山河湖泊的偏爱依旧,留鸟世代安家于此,候鸟每年相约“旅居”。
百鸟翔集,引得众多观鸟爱好者、摄影者踏上追鸟之旅,由此衍生出的观鸟经济成为云南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绿色实践。
“我还在想,要是有鸟飞过那就太好了,说话间,天空中传来大雁的鸣叫声,我急忙端起相机,将镜头瞄向飞掠而过的雁群。”清晨时分,在拉市海畔,摄影爱好者杨永祥定格下一张最为满意的照片:雪山、草甸、湖水、豆雁相得益彰。
“省内几乎所有的鸟点我都跑了个遍。”杨永祥的拍鸟足迹还遍布西藏、安徽、四川、广西等地,他甚至远赴肯尼亚、日本等国专门拍鸟。
10余年来,杨永祥捕捉的镜头呈现出一个个关于人鸟和谐、生态永续的美好故事,描绘着云岭绿意盎然的生动场景:大紫胸鹦鹉结伴徜徉在香格里拉高山草甸上空,见证着湖泊充盈、山峦复绿;黑颈鹤悠闲踱步于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位曾经的“特别来宾”已成“旅居常客”;血雀在保山市百花岭区域的核桃树上晒太阳,一树火红,与高黎贡山争艳……
点绿成金,随着近年来“打鸟爱好者”逐步增多,云南各地正因地制宜打造观鸟经济,通过完善配套设施、系统培训鸟导、便利观鸟体验等措施,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态旅游内容。
“我们要组织一期到昆明动物园认识鸟类的研学活动,主要针对年龄较小、对鸟类还不熟悉的同学。”云南省动物学会科普工作者、云南栗果自然教育创始人周修远正在为新一期的鸟类研学活动作准备。
什么是冬候鸟?什么是夏候鸟?同学们通过研学寻找答案,了解各种鸟类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解析鸟类迁徙的奥秘。今年1月,周修远和团队带领一个由北京、上海及昆明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开展了为期6天的“探究鸟类云南西部迁徙路线”研学之旅。研学团一路西行,先后到剑湖、拉市海、纳帕海等地观鸟学习。
“任何保护都是从了解开始的。我们希望通过研学,让同学们了解鸟类、喜爱鸟类、保护鸟类,这样才会让观鸟变得更有意义。”周修远认为,将课堂从学校延伸到自然中,向青少年多视角、多领域、多角度地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启发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观鸟经济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观鸟人群数量的不断增长,我省多地设计了多条生态观鸟特色旅游线路,创新推出“观鸟+民俗”“观鸟+研学”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多层次丰富了观鸟爱好者的旅游体验,与观鸟相关的观测设备、出行装备、书籍、文创、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每年12月,大批候鸟飞临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湿地越冬。清晨时分,湖面薄雾与候鸟身姿相映,宛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
鹤庆县草海湿地水域宽阔,涵盖白龙潭、星子龙潭、黑龙潭、南海、中海、北海、东海等水域。经过多年治理,草海湿地水质从原来的Ⅳ类逐步上升到Ⅲ类,局部区域达到Ⅱ类,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逐步恢复。据统计,目前鹤庆草海湿地有记录的鸟类达198种。
云南处于中国西部最大的候鸟迁徙通道上,也是北方候鸟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候鸟结伴南飞,有的在云南境内停留,有的则飞越云岭继续南下。我省昭通、玉溪、大理、红河、文山等州市,都是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落脚点。
果实丰富、水草丰茂,让云南成为候鸟休息补给的首选场所。随着省内多处鸟类栖息地生态向善、生物多样性向好,鸟类资源得以不断丰富。据统计,截至2024年,云南省鸟类达793种,占全国种类的63.7%。
除了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外,云南还以“硬手段”确保“候鸟驿站”安全舒适。
2023年12月,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云南省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范围(第一批)》,公告明确了7个州(市)12个县(市)1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地点,在候鸟迁徙期间,严格限制夜间篝火、高强度照明、喷洒农药等妨碍候鸟迁飞和栖息的活动,更好地保护候鸟及候鸟迁徙通道。
万羽翩翩,永续发展。以生态质量激活观鸟经济,云南正厘清“绿色家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今日推荐
来源/云南日报
相关文章:
稳进新好!云南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05-08
群鸟翩跹 青山入画05-08
第四届“奋进新征程 e评新昆明”融媒体网评大赛正式启幕05-07
价格大跌!预计还要降!正大量上市05-04
一季度云南外贸平稳开局04-30
【看·云南一“县”】蒙自:工业脊梁撑起县域经济新高地04-29
正厅级刘佳晨,被免职(附简历)04-27
边境线上的“宝藏秘境” 一眼看尽三国风光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