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考研英语教师在直播课上“骂醒”偷懒学生的“劝学”视频被做成了抽象表情包,并在一些考研学子和网民的传播下成功“出圈”。有人说,这种犀利而不失风趣的教学风格,很有过去初高中时严厉的中年班主任的感觉。不少备考学生甚至私信这位老师,主动“求骂”,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这一学生呼唤“严师”的现象背后,是一场围绕教学实践、家校关系的深刻变革。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不断完善与教育部门对教学行为规范化的逐步落实,体罚、辱骂学生的情况已比较罕见。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当下教学实践中,“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 的现象日益凸显。不少教师担心对学生管得严了、说话重了可能担责,在教学任务本就繁重的背景下,与其冒险当“严师”,不如当“甩手掌柜”。这一现象的产生,固然受到家校关系敏感,以及少数家校纠纷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核心症结在于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难以精准把握尺度。 让教师安心教书育人,首先要先解除“严师”的后顾之忧。目前,有关部门已出台一系列政策与规范,明确提出要“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为教师成为勇敢担当、积极作为的“严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另一边,校方也要做好落地工作,包括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学生行为规范和惩戒准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把握惩戒尺度的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才能让教师在实施惩戒时有据可依,让学生和家长面对处罚心服口服。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严师”,可不是只有“严”一项要求。在给予学生刺激、给学生打气之外,前述的那位考研教师还能切实地以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呼唤的“严师”,更多其实既宽严有度、教学有方,又满腹经纶、春风化雨的“能师”。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学有专长是“能师”的基础,涵养德行是“能师”的核心,宽严并济是“能师”的手段。作为“能师”,既要能充分为学生答疑解惑,也要能担得起“为人师表”的职责,更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必要引导与纠正。能否充分掌握惩戒的尺度与方式方法,是衡量“能师”的一大关键。适度的惩戒,是教育智慧与艺术的展现,也是学生成长中最关键的准绳。离开“能”的“严”只会破坏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而没有“严”的“能”,终究难以助力学生在成材之路上积累成长与蜕变的营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支持教师积极管教、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关键,仅靠教师一方是远远不够的,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积极推动配套文件出台,不断细化、完善教育惩戒的规范体系,明确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原则、目的、情形、措施、程序、责任与救济等事项,让学校和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措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为行使惩戒权划出“禁区”“红线”,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使学校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实现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教育惩戒权的公正合理行使,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一边要继续提高对家长与学校在惩戒问题上沟通联动的重视,积极听取家长意见,站在共同关注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立场上,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另一边也要努力传播尊师重教的正能量,形成理解、尊重、支持教师的良好社会风尚,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作者分别是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聚焦英语四六级考试 推动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04-07
王石代言总裁碗燕,做永远的“第一名”04-07
APP频频“越界”,隐私保护把好三道关04-07
2025年“国培计划”——陕西省中西部骨干项目申报工作启动04-07
2岁宝宝查出脂肪肝!激增的“小胖墩”带来多少隐形问题04-07
为“严师”行使惩戒权划好“红线”04-07
高邮市政协委员刘春生:生命的“野火”04-04
武汉文理学院大二学子自主研发智能清洁车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