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合肥市民汪锋拨通本报热线
提出一个特殊请求
希望将自己制作的传统木帆船模型
捐赠到即将开通的
合肥轨道交通6号线
用于展览
这位高位截瘫的船模匠人,用十余年时光,以模型的形式“复活”了曾经活跃在巢湖流域的十余种传统木帆船,但由于身体原因,现在的他已经很难继续制作了。近日在得知合肥地铁开设了全省首个地铁非遗传承示范站后,他便萌生这一捐赠念头。“让它们在地铁站‘扬帆起航’,或许能替老船工们再讲一遍过去的故事。”

01
一场意外
他支起了生命的“第二根桅杆”
1993年,彼时29岁的汪锋因为一场意外,身体遭遇重创,被鉴定为高位截瘫。面对后半生可能无法站立的事实,汪锋一度陷入绝望:“那时候活下来、有机会康复,已是万幸。”
卧床的日子里,汪锋常想起儿时巢湖边的帆影。爷爷靠行船打鱼为生,父亲和三叔则是老木匠,童年的汪锋总爱看父亲刨花、凿榫,从小生活在巢湖边的他,自然对家乡的木帆船有一种亲切感,但却发现曾,现在几乎都消失殆尽了。”
既然现实条件不允许,那汪锋索性就决定做个缩小版的船模。

“怕做不好,更怕没人做。”起初,他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身体能否支撑?资料从何寻起?木料和工具如何筹措?妻子汤瑛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闷在家里不如找点寄托,你开心了,这个家才有光。”
2012年,汪锋开始“造船”,为了还原这些曾经行驶于诸多水域航道的木帆船,他一做就是十来年。妻子汤瑛既是生活得力助手,也是船模制作的搭档,她告诉记者,看着一艘艘“船模”立起桅杆,她觉得丈夫的人生也挺起了“新的桅杆”,家庭也有了“光”。

02
轮椅上的“造船车间”
焦湖划子、黄艄 、跳驳子 、粮划子、巢湖渔盆……从下水年代到形态样式再到具体用途,说起自己做的这些“ 船模”,汪锋如数家珍。
然而,从“新手小白”到“木帆船专家”,汪锋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为了还原木帆船的真实面貌,汪锋开启了一场孤独的“考据战”。想了解不同木帆船特点,他就泡在图书馆翻阅《巢湖志》;为了一张“焦湖划子”老船照片,他花费大量时间,终于在一本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亚细亚大观》找到了真实影像;为了核对相关图纸细节,他拖着病体,辗转巢湖沿岸,拜访多位老船工和渔民。

“最难的不是动手,是弄懂为什么这么做。”为复刻好焦湖划子的舵柄弧度,他对照照片和相关资料,反复计算每部分的比例;船体排水槽的排水结构,他试验了多种拼接方式,直到水流能顺着凹槽自然滑落。妻子回忆:“他常从早上8点做到下午2点,身上落满木屑,饭都顾不上吃,这些年来,光工具和材料费用就花去好几万元。”

为了更好地制作船模,汪锋特意寻了个离家不远的平房当成工作室。电钻、砂带机、小盘锯子、曲线铜子等各种工县一应俱全,因身体原因,汪锋无法久坐,疼痛让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躺下休息,切割木料比常人更加费事,双手也布满老茧,长时间的疲劳感让他不止一次想放弃,
艰辛的付出总算了是有了回报。2013年,汪锋的第一艘木帆船模型终于诞生了,不仅每块甲板都能拆卸,连船帆也都能升降。“对我来说,每艘船都是‘活’的。”而这一切都是汪锋在轮椅上完成的。

03
如今,他想把船模“开进”地铁
如今,汪锋制作了30余艘船模,涵盖明清税船、民国拖网渔船等十余个品种,复刻比例从1:5到1:30不等,一些作品更是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收、渡江战役纪念馆所收藏。
前些年,汪锋从未放弃寻找手艺传承人。他加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的高级会员,还被授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也多次呼吁关注传统木船技艺,然而现实回应寥寥,当然汪锋很能理解年轻人的顾忌。“年轻人要养家,最快半年才能做一条船,慢手艺换不来急饭吃。”

作品还曾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进行展览
最近,他偶然得知合肥地铁的一个站点成了全省首个地铁非遗传承示范站,那里展示了不少非遗作品,这让他有了捐赠想法——给即将在家门口开通的6号线,捐几艘船模。“把它们放进地铁站点,就像让老船工再出一次航,至少这些船证明过,巢湖的水托起过璀璨文明。”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汪涛
实习生:操江瑞
相关文章:
合肥市民汪锋来电04-12
演唱会、水弹音乐节……消博会期间海口文旅体活动将轮番上演04-06
不舍!广州最美水巴S05(深井-新洲)4月11日停运04-04
合肥哪里买到海螺01-27
燕郊地铁在哪里01-26
合肥什么厂比较好01-24
合肥陪产假多少天男的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