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4月11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2020—2023年数据为基础,以“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构建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指标体系,监测广州科技创新水平。《报告》显示,与作为基数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广州在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4个一级指标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反映广州近年来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云杰表示,近年来广州科创趋势变化最显著的三个方面在于科技成果产出快速增长、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科技环境不断优化,这得益于广州在平台资源、高校资源、政策支持等创新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广州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第一。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从《报告》来看,广州通过完善人才、政策、空间、金融等创新要素供给,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几年来已逐渐成长为“独角兽增量第一城”。成绩背后,几大关键指标值得分析。不过,《报告》也显示出广州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短板,2023年,广州“四上”高企从业人员占全市“四上”企业比重略有下降,技术合同成交额下降,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仍有待提高,未来广州要聚焦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进一步加强产业前瞻性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集群。
基础研究经费占R&D比达12.96%
近年来,广州深度融入国家创新布局,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突出基础研究引领性作用,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实现进一步提升。
2023年,广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达到136个,2020—2023年年均增长16%;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135.2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27家,同比增长7.3%,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23家。
广州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在《报告》中可见一斑。《报告》显示,在服务国家战略指标上,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18.99分,年均增长6.33分。在5个二级指标中,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反映广州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领域研发投入和区域创新活动设施设备条件支撑能力较强。
不过,《报告》同样显示,2021年以来,广州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66.26篇/万人下降至2023年的50.03篇/万人,未来广州需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整合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发展配置,强化科技战略支撑。
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30.75%
产业创新指标反映产业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的持续改进和突破,以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报告》显示,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23.34分,年均增长7.78分。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反映政府对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近年来,广州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积极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83%,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5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为30.75%;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到1027.91亿元,同比增长3.37%。
不过,孙云杰表示,尽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相对2017年增长0.4%,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对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有一定提升空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样有待加强。
《报告》建议,广州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引导和梳理区域内高成长性、高附加值、政策导向性明显的主导产业,通过上下游补链、延链、强链,培养行业技术领先、要素吸引力强的全球重点产业,培养多个头部企业,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3家
广州区域内企业创新产出活跃,技术市场需求旺盛在《报告》中得以显现。
在成果转化指标中,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30.01分,年均增长10.00分。其中,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
近年来,广州出台《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设定科技奖励资助、科技金融扶持、创新平台资助、产业集聚扶持等积极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2023年,广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3家,省级孵化器34家,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共有1504家,接近2021年的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50.82亿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4.2%;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73件/万人,同比增长28.45%,增幅较大;省级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比重65%,未见明显波动。
不过,2023年,广州高新区营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48.18%,较2022年下降3.99个百分点。《报告》提出,广州需要着力打通研发和产业转化堵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每万人口研究生数91.84人
创新生态指标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情况。近年来,广州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逐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023年,广州高被引科学家人数达到了62人,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12.97%;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231家,较2022年增加4家;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为91.84人,同比增长6.46%,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25.44万人,同比增长2.58%。
《报告》同样显示广州顶尖各层次创新人才密度高、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雄厚。2023年创新生态指标得分为130.22分,年均增长10.07分。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R&D活动人员数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高被引科学家数和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量。
孙云杰表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广州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广州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粤港澳创新合作生态,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完善创新要素供给,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多彩新论】科技创新需要坚持长期主义04-12
CBA季后赛:广东主场大胜上海 晋级八强04-12
中马国际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协议在深签署,双园区建设涉及资金达220亿美元04-11
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独角兽增量第一城做对了什么?04-11
遵义酒香,不止于“酒”04-11
千年云药加速“千亿”进阶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