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铖权(西南科技大学)
继“朋克养生”之后,“矛盾美学”又一次显现在当代青年的消费观中。他们在吃喝上精打细算,在购买电子产品时货比三家,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一掷千金”。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昊天,每个月都会在自己的小爱好——游戏上投入200元 -300元。闫国侠的旅行账本显示,她去年在广西五天三城的“特种兵之旅”总花费两千多元,其中体验型消费占了一大半。(4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年轻人渴望寻求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来缓解心灵的疲惫,而为兴趣买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契机。年轻人的消费观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是他们对生活优先级的清晰排序。
在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年轻人早已跳出“性价比至上”的单一维度,转而希望在消费中寻找精神寄托。正如大学生张昊天所说:“少喝两杯奶茶没什么,但游戏里的角色陪我度过了考研最焦虑的日子。”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有用”与“有意义”的重新定义——基础消费追求“务实”,兴趣消费侧重“务虚”,本质是用物质的“减法”换取精神的“加法”。
这种消费转向,更蕴藏着时代观念的深层变迁。事实上,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做生活消费的旁观者,而是以超乎想象的行动力积极参与其中。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在受访青年观看过的各类线下演出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年轻人走进沉浸式剧场,并非为了“打卡”,而是渴望在这种互动型消费中找到共鸣,在共创中确认自身价值。这种从“普通消费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转换,正是对“我要怎样活着”的有力回应。
“矛盾”型消费的兴起,也与当下青年的社交需求密切相关。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年轻人渴望通过分享生活点滴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而为兴趣买单的消费行为恰好为他们提供了结识兴趣“搭子”的机会,成为拓宽社交圈的窗口。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当“人生是旷野”的口号刷屏朋友圈,当“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社交货币,年轻人的消费行为难免被社交媒体算法所裹挟。一旦热爱沦为“别人眼里的热爱”,消费的自我表达便会变味,模糊了最初的本心。
不过,“矛盾”型消费的火热,本质仍是年轻人对“活在当下”的渴望与追求。他们比谁都清楚生活的重量,却依然愿意为热爱“任性”一回。当社会还在争论“游戏皮肤值不值”“旅行该不该省”时,年轻人早已用行动证明:消费不是目的,而是让生命更具价值的手段。那些为热爱付出的金钱,终将成为年轻人丈量世界的底气,勾勒出生命版图的多样轨迹。
相关文章:
陈德容回应乘风退赛传闻:面对争议不会把事情放心里,录完节目就要进组了04-30
致敬最美劳动者04-30
“泉州菜伦”回应撞脸周杰伦:我唱歌不行,种地是专业的04-30
告别40年“歪眼”人生!女子术后想做的第一件事竟是这个04-29
中国底气 青年志气04-29
灼言·慧评丨实力终将撕碎所有标签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