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三年“工改”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工业总投资实现三年总量翻一番……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中山在良好开局之下,如何谋划下一步方向?

作为靠制造业起家的城市,中山深知,做优传统产业,拥抱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是城市跃升的根本之路。困境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新技术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区位优势助力协同发展,自我革新突破发展瓶颈。中山正以“勇挑大梁”之姿“跃向新高”,中山的新征程,方兴未艾。
构建新势力
部署1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模型
今年初,“DeepSeek”带来一场全民人工智能(AI)启蒙。2月,中山印发《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建成1个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部署10个以上行业应用模型,谋划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打造150个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同步印发的《中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批)》,智能调度排产、智慧仓储、机器视觉质检等50个场景在列。
政府及时出政策,市场也表现出极大热度。开年后,中山从小榄镇到古镇镇,多场“人工智能+”的主题会,带动了前所未有的听课热情。当前,中山拥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家具、灯饰、五金等传统产业占比约七成,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近年来,在产业新陈代谢不断演进的同时,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复杂的现实考验。
“当5年、10年后存活下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的企业,一定是将已有业务和AI结合得比较好的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沉淀多年的深圳华云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认为。
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也是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他认为,中山拥有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丰富场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山城市发展是巨大的潜在红利。范丛明提出了三个“重新定义”的策略:一是重新定义产品,推动门锁、灯具、家居等中山传统优势产品智能化升级;二是重新定义生产流程,深化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三是通过政企协同推进AI技术普及,重新定义中山在智能时代的制造竞争力。
除了赋能传统产业升级,AI也已经融入政务服务。
在中山,12345热线与DeepSeek融合后,实现的其中一项功能升级——智能坐席辅助功能。中山市12345投诉举报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蔡自勇介绍:“它能精准识别市民的诉求,为话务员推荐事项主题,自动提取工单要素以及提炼工单小结。光是这一项功能的效率提升,就让话务员的工单整理时长降低了约20%。”
从政务场景到企业焕新,中山拥抱AI的态度尤为积极。站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上,“人工智能+”扩大了产业向上的发展空间,也加速了智慧城市的落地提出了全面应用。
强化协同力
“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735项
今年过年期间,中山市崖口村的海鲜一条街,挤满来自香港、澳门、东莞等地的游客。沿街的特色水蟹粥店几乎家家客满。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给普通人生活带来具体可感的变化。
2024年深中通道开通后半年时间内,中山接待旅游人数比此前半年增长近90%。春节假期,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突破10万辆次。深中通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客流,不仅重塑了珠江口的交通格局,也改变了大湾区的生活、经济版图。
在交通方面,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深中航空港、跨市公交专线同步启用,深江铁路中山段加快建设,新中山客运口岸实现通航、增开至深圳蛇口航线,深中交通一体化成为现实。
在协同发展方面,启动深中经济合作区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深中公积金实现互认互通,两地医保联网结算持续扩围,“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增至735项,无差别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不断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开通澳门社保公共服务专窗,“港澳药械通”批件增至18个。
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山将提速建设深中合作创新区,做好深南中城际前期工作,完善深中低空飞行航线布局,构建深中“海陆空铁”综合交通体系。民生保障方面,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新增一批“深中通办”事项,深化两地准入准营改革协同,持续打造无差别营商环境。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为企业开拓新商机、新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3月23日至24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率队到杭州市、上海市开展招商引资考察活动时,这样宣传推介中山发展机遇、营商环境和产业优势。
向湾而聚,向海而兴。借深中通道“泼天流量”,中山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快步走向“湾区之心”。
重塑发展力
“工改”“水改”“田改”“城改”联动推进
3年多前,中山一场“工改”工作动员会,成就了一座城市4.6万亩高质量产业空间的蝶变。
自2021年起,中山启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即“工改”)。2022年,中山全面启动“工改”,解决增量空间触顶、存量空间低效、现状产业低端落后、优质项目用地供不应求等结构性矛盾。2024年,中山“工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5.4%。
“工改”,点燃了中山自我求变求新的改革之火。与此同时,中山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将“工改”“水改”“田改”“城改”这“四改”联动推进。
在“工改”让出岸线、遏制污染源的情况下,“水改”成效显著。自2021年底以来,中山新建污水管网超6000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221.5万吨/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21年的25%提升至目前96%。
“水改”对排水管网设施的排查与建设,为“城改”创造了更高效的节奏。2023年至今,约2年的时间里,中山全市累计超260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大约平均每3天开工改造1个老旧小区。
“工改”对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红线”划定,为“田改”实现“小田变大田”创造了更多可能。目前,通过耕地集中整治,中山形成了13个千亩、263个百亩连片耕地。
通过政策协同、空间重构与利益平衡,“四改”形成了“‘工改’腾空间、‘田改’保粮食、‘水改’优生态、‘城改’提品质”的集成效应,政策工具深度融合,城镇空间价值得到系统性重塑,中山镇村多点开花。
点亮镇村,激活全域。如今,肩负湾区融合发展的改革探索使命,中山发起一轮轮自我革新的迭代行动,在湾区中立起改革创新的示范样本。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相关文章:
华为、腾讯、比亚迪都来了!广东携超2万个优质岗位赴沪招聘04-06
就在明天!就在港东五街!04-05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把西溪变得更美04-05
西宁开发区聚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发展04-05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美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重扰乱全球经贸秩序04-05
呼和浩特:站在企业角度助企有温度更有力度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