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以及个人家庭做好大风防范,显得极为重要且迫切
□作者 孔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公共管理与发展系系主任、副教授)
4月10日,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北京近十年发布的首个全市大风橙色预警。预计,11日17时北京市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开始出现大风天气,20时前后影响城区,夜间阵风逐渐增大至8、9级,12日6时至22时为风力最强时段,全市平均风可达6级,平原地区阵风9-11级,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怀柔、平谷、密云等区的部分地区阵风11-13级,山区局地阵风可达13级以上,并伴有沙尘和强降温天气。罕见极端大风如何形成?我们又该怎么防范?
极端大风形成的“几个因素”
从成因看,此次极端大风受到冷涡系统、季节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
根据公开报道,4月10日白天冷涡在蒙古国生成,沿西北-东南方向于4月11日夜间移至北京,随后加强并缓慢东移。冷涡后不断有强冷空气持续影响北京,从而带来极端大风天气,这是此次大风的主要成因。
季节上,春季是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的时期,冬天主要是冷气团主导,夏天主要是暖气团主导,而春天冷暖交替频繁,每一次高纬度强冷空气南下时都会带来大风。同时,春分过后,太阳辐射增强,地表和近地面空气升温迅猛,但高空大气还保留着冬半年温度低、风力大的特点。当地面和高空温差很大时,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运动更频繁、剧烈,上层高空的大风能量容易传导到地面,使地面风更大。
由于北京的地形较为复杂,有山脉、平原等,当气流由开阔地带进入狭窄地形,如山谷、峡谷等,通道变小,空气流通速度加快,风力会骤然增大,产生狭管效应。在间距很小的城市高层建筑之间,也会因狭管效应产生强风,而且遇到强冷空气等天气时,风力会被骤然增强,可能变成灾害性的大风天气。
为何此次风力“异乎寻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认为,这与冷暖空气剧烈对峙、高空强风“能量下传”、地形与城市“放大镜”效应有关。
冷空气抵达前,华北地区经历明显“锋前增温”,冷暖空气交汇形成强温度梯度(15℃/100公里)和气压梯度(8百帕/100公里),为近十年同期最大值,直接驱动地面大风生成。对流层中层存在风速达50米/秒(180公里/小时)的西风急流,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气热力条件充足,高空强风通过湍流将能量传导至地面,使地表风速额外增强20%至30%。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的“V”型谷地形成“天然风道”,压缩气流导致风速骤增;而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的高楼建筑群则形成“风廊”,局部风速较周边增强40%,风向紊乱易引发局地极端强风。
除了“非必要不出行”还能做什么?
根据相关常识,阵风7级以上就会对生产生活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阵风达到9级时,户外行走非常困难;13级阵风可以吹断直径达30厘米左右的树木。也因此,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以及个人家庭做好大风防范,就显得极为重要且迫切。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强设施检查维护,做好交通管理疏导,做好应急救援准备。比如,加强对户外广告牌、牌匾、路灯、公交站台、电线杆等公共设施的巡查,及时修复或更换受损部件;交通管理部门要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路况信息和交通管制措施,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加强对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的管理,及时调整航班、车次,做好旅客的疏散和安置工作。此外,消防、医疗、电力、供水等部门要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提前安排好值班人员和救援设备,确保在大风造成灾害时能够迅速响应。
个人及家庭则需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居家防护,做到“非必要不出行”。密切关注大风预警信息,了解大风的具体情况,如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风力等级、影响范围等,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避免在大风天气进行不必要的外出活动;仔细检查门窗是否牢固,清理阳台、窗台、屋顶上的花盆、杂物、晾衣架等物品,防止被大风吹落砸伤行人或损坏物品;如果必须外出,要穿戴好防风衣物,避免被大风吹倒或受伤;远离广告牌、霓虹灯、路灯杆、电线杆、大树等可能被吹倒的物体,尽量选择空旷、没有障碍物的道路行走。
教育机构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安全教育与公共场所安全防范。对学生进行大风天气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在大风天气中的注意事项,如不要在户外追逐打闹、不要靠近危险物体等。而商场、剧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要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对人员的疏导,避免在出入口、通道等地方聚集,防止因大风导致人员拥挤、摔倒等事故。
社区与物业也要在加强社区宣传与组织的同时,做好物业保障工作。比如,及时向居民宣传大风天气的危害和防御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加强对小区的安保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相关文章:
银川北京路一路口,通行方式有变!04-14
今日华北、华东北部仍有大风 新疆局地有大风伴沙暴天气04-14
“打鸟”的风还是吹到了“00后”04-14
豆腐脑从天而降,警方:拘留6天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