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
实习生 何凌霄
4月6日上午,年过七旬的吴先生在武汉龙泉山孝恩园公墓中为逝者傅家佑献上了一捧鲜花。其实,吴先生并非傅家佑的亲属,但老红军傅家佑为祖国奉献一生的事迹深深触动着他,所以今年清明节他专程从广州赶来祭扫。傅家佑的儿女们也说:“无论在什么方面,父亲都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吴先生向傅家佑鞠躬
投身革命近半个世纪,深受后人敬仰
据了解,1905年2月4日,傅家佑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年轻的傅家佑参加了农民运动,毅然投身革命,成了当地的赤卫队长。1931年,他来到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彭杨军事学校学习军事,同年底加入主力红军。后来,傅家佑还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并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红军”。
傅家佑身经百战,一直从战争年代战斗到和平年代,从未缺席。抗日战争时期,傅家佑曾赴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傅家佑跟随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和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中,傅家佑在所在部队的后勤补给工作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傅家佑被授予大校军衔。
迎来和平年代后,傅家佑跟随部队来到了武汉工作,他没有松懈下去,依然在后勤岗位上继续投身和平年代的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地建设祖国。傅家佑曾负责在武汉市某地修建大型军需仓库,吴先生的父亲正是在建设该仓库的过程中结识了傅家佑并与之共事。

吴先生为傅家佑献花
“我的父亲告诉我,虽然傅老是当时负责该工程的干部,但他一直亲力亲为、吃苦耐劳,与大家一起奋斗在条件艰苦的最前线,保持着革命军人的本色。”吴先生说,“我小时候也常常见到傅老,印象中的他眼神总是很坚定,年纪大了也依然把身板挺得笔直,对我们后辈非常和蔼可亲,总教育我要有理想信念并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了解了傅家佑过去革命经历的吴先生对傅家佑愈发崇敬。因个人原因,吴先生后来离开了武汉,今年清明,他专程从广州赶来,与傅家佑的儿女们一同来到孝恩园,祭扫童年记忆中那位伟岸的军人,追忆这位老红军的奋斗人生。
傅家佑的女儿傅女士说:“父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革命事业勤勤恳恳、不畏艰难、鞠躬尽瘁。生活中,他为人忠厚、平易近人、勤俭朴素、耿直正派,不仅深受我们兄弟姐妹的爱戴,也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誉和尊敬。”
以父亲为模范做人做事
傅女士出生于新中国,当时虽然已是和平年代,但作为军人的傅家佑身上的担子仍然很重。繁忙的工作中,他对子女的关心一点都不少。在傅女士一点点长大的过程中,傅家佑用自己的行动和教导,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
“在日常工作中,父亲总是保持谦虚、不张扬的态度,向来不跟人争抢,清楚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傅女士回忆道,“他常跟我们说,不管遇到什么事儿,还都得沉得住气,别乱了方寸。在他的教诲下,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坚持与人为善,这也成了我们的家风。”
傅女士表示,父亲还在世时,一生都保持着朴素农民的生活方式,即使生活在城市里也过得非常节俭,他常叮嘱子女们,生活上一定要精打细算。傅家佑的收入并不丰厚,家中还有好几个孩子需要供养,虽然自己的生活很节俭,但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傅家佑却从不吝啬,他总是想办法在家里省吃俭用的同时,还挤出钱来帮助身边和老家有困难的人。

4月6日的孝恩园
在傅家佑的带动下,他助人为乐的习惯,成为全家人的处世准则。傅家佑去世二十余年后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在得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后,傅女士和兄弟姐妹们秉持父亲的精神,在母亲的支持下准备举全家之力帮助受灾群众。母亲嘱咐儿女们一定要想办法把一些受灾的孩子接到家里来,减轻当地政府的负担。按母亲吩咐,十余名孩子在专人护送下,从成都搭上了前往武汉的火车。家里一下子多了十多口人,吃饭、穿衣、住宿、上学、看病都需要傅女士和兄弟姐妹们负责。此时,武汉市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洪山区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现场解决问题,这些孩子们上学、生活、吃穿、就医看病,一律免费。灾区重建后,孩子们才陆续返回家乡。
“如果父亲在世,看到我们为社会做这样的贡献,他一定会很欣慰。”傅女士说,“我们兄弟姐妹一生都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努力活成像父亲那样的人。”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王石代言总裁碗燕,做永远的“第一名”04-07
清明追思|老红军为国奉献半世纪,女儿: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榜样!04-06
“我给爸妈的手机开了青少年模式”04-06
曾带偏瘫妻子跑车4年,网红货车司机带新女友为亡妻扫墓:她想和我亡妻说说话04-04
26枚印章,篆刻最诗意的医患情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