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饶诗)“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缕茶香醉了一方山水。”在蕲春县檀林镇裴围村,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意的描述,更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写照。十七年间,这个曾经山高路远的贫困村,靠着执着与智慧,让荒山变茶山,让茶山变金山,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康庄大道。

齐心协力育出一株好苗子
又是一年采茶季,春风十里茶飘香。檀林镇裴围村的千亩茶园已是一片生机盎然,茶农穿梭其间,手指上下翻飞,娴熟地采摘着春天的第一抹新绿。

”以前,我都是在镇上做些小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陈兰芳一边熟练地采茶一边说,“采茶叶一天能挣100多元,加上除草施肥,一年稳稳当当地收入1万多元。”她的笑容里,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时间回到2007年,深藏在大别山腹地的裴围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拔掉穷根,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最终选定发展茶产业这条致富路。面对涉及两个村民小组130多户的土地流转难题,党员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五年一结算、收益直补到户”的方案。短短半个月内,就成功签下了2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裴围村的茶园规模已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千亩连片,并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每到采茶旺季,吸纳本村及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匠心打造有机金叶子
檀林镇地处大别山腹地,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温润气候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高山云雾茶。裴围村立足这一自然禀赋,将发展有机精品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


为打造有机茶品牌,裴围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采用人工除草、稻壳覆盖、有机肥施用等生态种植方式,确保茶叶品质纯天然。成立专业合作社,投入18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通过”专家指导+政策扶持+大户带动”的模式,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
发展有机茶虽然投入大,但市场前景更好。”村党支部书记吴和平算了一笔账,有机茶种植成本比普通茶高出15%-20%,但市场售价高。这份坚持终获回报,村里自主创立的胜林岗”牌绿茶以清香持久、滋味鲜爽”的独特品质,在第十七届武汉农博会上荣获金奖农产品”称号。
如今,裴围村的千亩有机茶园年产优质春茶6000公斤,综合产值突破200万元。昔日的高山荒地,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茶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篇
产业升级再出发,裴围村绘就茶旅融合新画卷。在茶叶产业步入正轨后,村两委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发展新机遇:单靠卖鲜叶和成品茶,产业附加值有限。”立足檀林镇独特的边城文化底蕴,乘着蕲太高速建设的东风,裴围村精心打造茶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以康养休闲为主题,裴围村将千亩茶园升级改造为大别山边城公园。如今,这里不仅拥有千亩有机茶园,更配套建设了3.6公里循环观光道、3公里生态游步道,打造了茶马古道”文化体验区、茶香居”休闲区等十余处特色景观。登上观光亭极目远眺,蕲北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漫步文化长廊,边城茶文化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周边”茶香居”民宿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接待游客突破万人次。晨曦微露时,可见摄影爱好者捕捉茶园晨雾;暮色降临时,常有周边村民来此散步休闲。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已华丽转身为蕲北山区一张靓丽的”茶旅名片”,实现了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体验”的美丽蜕变。

在裴围村采访期间,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亮眼的数据,而是村民们谈起茶叶时眼里闪烁的光芒。这片神奇的叶子,不仅重塑了村民的精气神,更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让农民有尊严、有盼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一株茶苗到千亩茶园,从卖茶叶到卖风景,裴围村用17年时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乐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
刚刚,利好来了!04-15
瞭望 | 城中村改造新路04-15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绿算崛起,看青海如何勇立潮头04-15
沙漠小城的农牧民运动会04-15
临沂付杰,党内警告处分!04-15
建设7个医疗仪器设备产业园区!河南发文→04-14
芜湖举行第一百三十一场“畅聊早餐会”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