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楼梦,千载万古情。
何意读者痴,文中藏性灵。
——题词
《红楼梦》里女子众多,真正让作者为之感其怀而伤其身世的,大概应为香菱。其为作者笔下最早出场之人物:“(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当年未曾走失时候的名字,却叫甄英莲,不正是谐音“真应怜”吗?原来,湟湟巨著,让作者感觉其最应该怜惜的却是此女子。书中判词,通过那和尚之口,早已道出她一生的悲苦命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香菱学诗图
香菱是真惨,已经悲惨到让作者都觉得心疼的缘故。她还没有成长,就已经被“安排”好了一生,有了注定的结局。是命运的捉弄?是作者的残忍?还是这个世间所有女子都“真应怜”的凄惨人生?只能靠各自揣测,毕竟会意不同,见解不一。
对于香菱,脂砚斋有着精辟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在《红楼梦》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里,香菱终于进入整场大戏的舞台上——大观园。作者也不忍直视香菱凄凉的生命遭际,所以要她淤泥似的生活里,照射进来一抹灿烂又辉煌的光芒。
十二金钗图册
一、香菱在薛家的地位,注定了她最后的悲惨结局
《红楼梦》的伟大不在于被人所称作“百科全书”,毕竟所写各种“百科”都有据可考,它的伟大之处是能够把这些“百科”巧妙应用到作品里面,让其合情合理,与文本本身毫不相悖。鲁迅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对于考据什么的,让那些考证派去努力吧。我们首要的任务与目的是让《红楼梦》回归到本身,一切从文学本质上来把握住自己的阅读习惯。所有偏离文本本身的阅读都是对作品耍流氓。
香菱在薛家的地位,在《红楼梦》四十八回的一段话中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并不是咬文嚼字,实在是作者几番删减,其良苦用心尽在文字里面。让我们先看看这一段文字:
薛姨妈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派下薛蟠之乳父老苍头一名,当年谙事旧仆二名,外有薛蟠随身常使小厮二人,主仆一共六人,雇了三辆大车,单拉行李使物,又雇了四个长行骡子。薛蟠自骑一匹家内养的铁青大走骡,外备一匹坐马。诸事完毕,薛姨妈宝钗等连夜劝戒之言,自不必备说。至十三日,薛蟠先去辞了他舅舅,然后过来辞了贾宅诸人。贾珍等未免又有饯行之说,也不必细述。至十四日一早,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了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
就是在这一段里,作者把香菱所处的环境给提点得非常明晰。可是由于现在的断句方式,作者在文字上表现出来的那点儿“小心思”就被人为的无端耽误掉了。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的第一句:
“薛姨妈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
以上是现在的断句,然而在过去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出现的,那时所印刷出来的书籍是没有“句读”好的,一切句子的断续只凭个人的阅读。或许正因如此,才造成现在有不少文章出现“句读”上的争论。此处,上面的断句便并非最好的。那么,此句“正确”的断句是不是如下面要更好些许:
“薛姨妈便和宝钗,香菱并两个老年的嬷嬷,连日打点行装。”
《红楼梦》图书
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之所以这般断句,是因为在本段文字最后有着一句,让我才有这样的想法:
“薛姨妈宝钗等直同薛蟠出了仪门,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方回来。”
此处明明白白在宝钗的后面用了一个“等”字,另外又专门写明了一句“母女两个四只泪眼看他去了”。此时的香菱何在?她面对与“丈夫”的离别又是怎样的情感表达呢?曹雪芹就用这“一字”和“一句”给渲染得淋漓尽致。
原来,香菱在薛家就等同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等”字。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于薛蟠的此次远行,香菱并没有像薛姨妈母女俩一样感觉悲伤。或许对于薛蟠的远行,最为欢迎的人就应该是香菱。只不过,曹雪芹是不能明白给予说出来的,这样对香菱是不好的。毕竟,“呆霸王”再如何不好,也是香菱的明面上的“丈夫”。
曹雪芹在本段文字里对薛蟠的一次逃避惩罚的毫无悔意的远行,进行了细腻入微的大段描写以此来突出明面上的两点:一是薛蟠在家里不可动摇的位置,一是用奢侈的出行来呈现薛蟠的纨绔与不可救药。而这两个明面上的要点,却恰好是为了蕴藏在文字背后的另外两个揭示:一是以薛蟠的重要性来映衬出香菱地位的卑微性,一是以薛蟠的无所作为来说明薛宝钗懂事明理的形成缘由,家有无良子,女儿早当家。
这一若无其事的大段描述看似不怎么起眼,却在三言两语之间,暗自揭露出来相关人物各自内在的复杂关系,早已为后来的精彩情节展开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尽在里面,草蛇灰线,伏行千里,巧妙地构思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的是令人叹服。
香菱学诗插图
二、薛宝钗在香菱学诗事情上的表现,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压迫和家族需求
薛宝钗出现在京城,来到贾家,一切都是怀有目的性的。至于说她入宫参选落选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都是建立在为了最终目的而遮掩之上。这个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促成薛宝钗和贾宝玉两人联姻。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可以理解薛宝钗的命运,也必须理解其命运的身不由己性。薛宝钗作为一个妙龄少女,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难道她就没有自己的梦想吗?这当然是不成立的。可是社会的现实和家族的衰败,单单这样两个重石就压迫的她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无情安排,这也是她出现在贾府的真正原因。
薛府虽然看上去财大气粗,但是通过上面那段描写,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盛景的下面,却隐藏着大厦将倾的预兆。在当时那个社会现实情景之下,一个家族的发展与旺盛基本上就是牵挂在身为男丁的身上。可是作为薛家唯一可以寄托希望的薛蟠,却并没有身为顶梁柱的觉悟,其人毫无出息,整天只知吃喝玩乐,欺男霸女,故得到一个讽刺性的绰号:“呆霸王”。这个绰号看上去霸道十足,可是前面加上一个“呆”字却足以说明了问题。这充分点明了薛蟠的无用及专横,正因为其往往不经过脑袋的纨绔行为,只能为自己和家族带来不可确定的祸患,如此就为以后发生的一切灾事埋下了根源。
反观作为薛家女子的薛宝钗,其内藏锦绣,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家族昌盛背后的隐患。这个女子是聪慧的,也是万千成长于现实状态里的正常女子。她们饱经生活的历练,拥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顽强不屈的意志,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奋斗,决不轻易屈服认输。薛宝钗虽然生长于大户人家之中,但是由于作为家族顶梁柱的父亲早已不在,而作为接班人的薛蟠却又不成器,无奈之下她只有早点成熟起来,跟随着母亲学习治家养家的诸般事物。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为了十分之利,大家都愿意出卖自己的良心,为了百分之利,更是连命都可以不要;更不要说是面对薛家如此庞然一大块肥肉,想来有无数人日夜都盯着它。不管薛宝钗再如何聪明灵秀,也无论为了撑起家族如何绞尽脑汁,可是与那些经验丰富的恶狼相比,她始终还是要显得娇嫩太多。她作为一个弱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无论阅历还是眼界,都是无法与那些腌脏的社会人相提并论的。
众芳娱乐图
在社会的严酷形势和家族的低落命运的双重逼迫之下,无法抵挡的薛家其实是风雨飘摇的。这般大厦将倾的危机时刻,当母亲提议上京城探访贾府的时候,想来薛宝钗那一刻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终究是无法回避这个局面的。虽然此时的贾家也是如冷子兴所说:“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第二回),但是就像俗话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虎倒威尤在,其阔大的架势仍不是薛家可比。然而正是如此,曹雪芹巧妙埋伏下线索,开始一层层向内深入慢慢地揭露出贾家的虚弱性。身在局中的贾府众人,却根本没有感受到自家所面临的形势的严厉性,仍然沉浸在家族曾经的荣耀光环笼罩之下,毫无觉察,更没有半分醒悟。
认清现实,认清家族,认清自身,薛宝钗的内心里是清醒的,但她可以说是出自于一种另类的“自愿”,必须为了家族牺牲自我。如此以来,薛宝钗的这种“清醒”相对于她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对心灵上的痛苦磨折。这种毫无人性的心灵上的“清醒”,同时也强迫着她必须逢人三分笑,造成一种给人“热情”的假象。然而真实的内心却又压抑着她,让她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更加真实或现实,她必须面对原本属于个人的、自由的追求。
家族的使命和个体的生命,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现状交织在薛宝钗的身上,让这个聪慧灵敏的女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双面人。她的外在给人以春风,但是她的内在却是寒冷的严冬;并且她的这种冷是无法像林黛玉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的,因为她的人设就是春风满面、优裕自如、华贵大方。所以,如果说在《红楼梦》里,有谁最了解林黛玉,那个人并不一定会是贾宝玉,反而有可能是林黛玉的“情敌”薛宝钗。
而这个理由,也正是我们在清晰看透薛宝钗的困境之后,固然明白她是林黛玉最强劲的对手,也无法对她产生讨厌的原因。曹雪芹塑造的薛宝钗“这一个”文学形象,她是独特的,是活生生的,是现实里我们亲眼所见的无数女子中间的“这一个”;她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泪水里的无助凄凉,也有笑声中的如花容颜,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举止,都必将牵动着我们的心思,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红楼梦》插图
三、林黛玉在教授香菱学诗上的热情如火,为我们展露出来她内在的真实性情
黛玉的冷是天生自带的性格上的清寂,却不是待人接物上的冷漠。她的冷表现在外在上是一层保护膜,是对世俗事物的天生的屏蔽,更是来自内在心灵上的天然排斥。若因此便以为她是无情的,对事物没有情感的,必将是一个天大错误的认知。《红楼梦》的作者绝对不愿意给他的读者以这个空隙钻的,所以他要想办法来做一番解释。因此,才有了这个占据重要位置的精彩情节:香菱学诗。
在对待香菱学诗这个问题上,最具热心的、最保热情的,恰是黛玉。在这一个回目里,处处于微小的地方描写中暗暗透露着与林黛玉相关的真实性情。比如当黛玉知道香菱入住大观园,轻轻带过一句: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了,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喜欢。”
黛玉身体健康之时尚且不喜爱应酬于人,但恰恰在这一句里透露着她此时身体仍是“抱病”的,却对香菱另眼相看,是“喜欢”的。香菱的身份是什么,在薛家的地位是何等,整个大观园里的人们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即便是带香菱进大观园的薛宝钗,是如何对待香菱的呢?有这样几句话: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且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儿的,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做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这里必须为薛宝钗开解两句,她是带着目的到来的,所以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终身大计”之中,此时的她根本是分身乏术,或者说对于“作诗”这样的闲散小事,完全没法再去特意关注了。薛宝钗是“现实的”,也是冷静的,她是不会对这些可能影响自己“大事业”的无关“小事情”而分心的。
众芳聚会图
从上面这几句话就可以得知,香菱的身份已经决定了她是无法得到薛宝钗的重视的,你看,凭香菱的地位连让薛宝钗带领去认亲的套路,都被抛弃到一边去了。薛宝钗只是简单地对香菱交代了几句,便让香菱自己独自一人去认门户了。香菱的尴尬在此表露无遗。特别是当平儿来找寻薛宝钗之时,好似闲笔般的一个描写:
“香菱忙问了好,平儿只得陪笑相问。”
多么勉强!这个勉强不仅来自于平儿“只得陪笑”,更多的是来自于整个大观园里的人们。在对待香菱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想象“陪笑”的人们一定很多,他们的“勉强”全部来自于是看在薛家的面子上。至于香菱本人,是无法得到相应的笑的,只能是“陪笑”。或许正是这样,才愈加显示出黛玉对香菱的“喜欢”有多么真诚,多么重要!
我们再看看,当香菱去黛玉处之时,两人之间的对话: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
黛玉这短短浅浅的几句话,里面透露出来的热情,简直如火炽热扑面而来,与她表现在其他人面前的冰冷面孔可谓截然不同。香菱几次三番来与黛玉讨论、修改诗作,原本性子冷淡的黛玉都是热忱的,毫无厌倦意味,反而兴致高盎,简直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把一个好为人师的鲜明形象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让人为之眼前一亮。
正因为如此,黛玉能够抱病教香菱学诗一事,才会显得非常重要起来。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深深地理解到曹雪芹的匠心独具,或者别有慧眼。在此,大家的目光一向都聚焦在黛玉教香菱学诗这一具体事情之上,却没有深刻体味背后所隐藏着的真意。在本回目之中,作者曹雪芹用大段大段的笔墨来渲染黛玉对香菱谈论的学诗感悟,这种感悟大家都认为是曹雪芹本身的学诗真经。可是却相应地忽略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在此如此“浪费”笔墨,不惜背负“张扬自己才华”的言语一说。事实上,正是黛玉倾囊相授的学诗体悟,才能显露出来黛玉在教授香菱学诗这件事情上的尽心尽意。
《红楼梦》插图
四、“香菱学诗”背后隐匿着的人物特性及其意义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长篇小说里面,能够单独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而更为重要的却是在揭露相应人物的精神风貌方面起到了非常特别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将要展开的诸多章节铺垫开来;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一章节时候,既要深刻理解作者在小说里表现的与写诗有关的一系列知识,但更多的目光却应该注意到在这一个情节背后作者所要展示的人物特性。
香菱在此时似乎回归于少女天性,让我们想到这个女孩子的真实身份“甄英莲”。原本被捧在手心里的属于父亲的宝贝的那个小女孩,却因为命运的无常而沉陷入深渊泥潭。她的名字既让人体悟出“真应该可怜”,却另外隐喻着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天性。这一宝贵的天性,就在此时通过“香菱学诗”给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香菱是我们现实里所见千万个女子中的“这一个”,她具有自己的本色特征,但同时也代表着大多数在生活的淤泥里顽强奋斗的女子。作者不忍目睹香菱生命从此沉沦,所以在此用大量笔墨渲染着她的“学诗”经历,想让她的生命里绽放出来一朵艳丽的花,恰如其名之莲所蕴藏着的意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如果说香菱是万千在生活底层中奋争的女子,薛宝钗则代表着高端的上流的那一少部分女子,在她们冠冕堂皇的背后实际上仍然是密布着的不足为外人道的阴影。两个人虽然所处层面不同,但是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却同样沉重。唯一的区别来自于各自需求不同,所要经受的磨折也不尽相同。由于身处社会底层,香菱生活境遇来得更加直接,遭受的磨难也要更加惨烈。这种惨状不仅表现在身体上,更为重要的是表露在精神层面上。薛宝钗虽然在身体上是相对自由的,但她在精神上仍然和香菱一样饱受压迫,对于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同样有着迫切的需要。
《红楼梦》
在“香菱学诗”这一关键情节上,作者把这种需求上的矛盾给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到身处封建社会各阶层中的女子的困境,而这种磨难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之上更是强加在她们的精神层面上,让她们辗转反侧于各种苦难之中无法逃避,从而消磨掉自由的天性变得顺从之至成为行尸走肉一般的工具。
因为以上缘由,在此处,曹雪芹通过香菱、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个女孩子的各自言行举止,来相应表露出来面对这种生存困境,她们所能表达的意愿以及各自应对方法,从而揭示出她们各自精神上的追求特性。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香菱是倔强的,不屈服的生命个体。她当然明白自己所处地位,但是她就是不会认输。正是如此,在能够拥有喘息空隙的时候,她牢牢地抓住有限的时间,向更高处地方努力地攀援,向更高层次的人们求教,并以此来壮大自己的精神力量。她是伟大的、普遍的、广大的生存在底层世界里的人们的代表,在一潭泥涂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处在同样的困境之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处理方式却是两个明显的对立。她们两个都是“患病者”,只不过一个表现在外在的身体上,另外一个却潜藏在健康的身体内部。正是这样的原因才造成两人最后的选择截然不同,一个是决不妥协,奋争到底,直到身殒;而另一个却忍气吞声,俯首低眉,顺从安排。两个人物都是残缺的,都是无法弥补完整的生命个体。这未尝不是一种象征,基于此,作者有意塑造出来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方便我们更为直接地认清现实对时代女性的残酷迫害。这种迫害对人性的伤害是严重的,这种惨痛性质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更多的也是来自于精神上的。
这种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与危害性,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能够彻底断绝,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它的存在以及对它的根除,都将会是长远的,对它的斗争也必将会是长久的。这一切都昭示,正是今天仍有人在不断地阅读这部小说意义所在。
相关文章:
生产空调需要什么条件01-23
炒菜不粘锅什么牌的好01-23
空调整机保修包括什么01-23
建兰什么时候长花芽01-23
互联网电视是什么01-23
什么植物可以养在水里01-23
瞎缝是什么意思01-23
蓝色的墙面配什么窗帘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