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多学生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实训基地里,李明杨老师正带着学生完成数控车削加工技术的实操实训,近期他还在备赛贵州省第二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0年前,当时还是学生的李明杨就已经参赛。
“10年前总书记来学院考察,我向他介绍我是代表咱们学院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的选手,并向他展示了自己备赛期间制作的铝合金棋桌模型。总书记说做得很好,勉励我要再接再厉,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李明杨说。

10年来李明杨始终保持“每年一赛”,同时也组织学生参赛,通过比赛找差距、补短板。他告诉记者,如今自己的高级技师技能证已经拿到了,指导的学生也获得过全国和省级的各类奖项。“我要不断提升技能技术水平,做到总书记说的‘人有我优’,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新的专业知识,做到‘人无我有’。现在我正在触摸一个新的技术,利用机器人和数控加工技术结合应用在智能制造上面。”

多年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致力于服务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依托“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汽车”三大专业群,构建了1个专业群和3个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若干家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1+3+N”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还入选了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学院为吉利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00人;与黎阳航空、航天电器等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共建产业学院等,实现800名学生100%就业。

该学院学生黄俊风告诉记者,他寒假的时候去到了航天电器实践,正是“校企合作”模式让他有机会提前去到企业学习,等自己毕业之后就能直接参与作业,就业有了保障。
“我们企业现场培训师入驻职业院校,在学院里拉出整个实训线全程给孩子们授课,帮助学生毕业可以‘无缝衔接’参与生产,这样的模式比传统师带徒起码提速一年零三个月。”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贵阳副总经理曾安梅说。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丽芳表示,十年来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办学嘱托,紧紧围绕“深耕装备制造、培育忠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只是贵阳市清镇职教城的一个缩影。目前该职教城内19所职业院校共开设专业超320个,在校师生近6万人,多家院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育人才,10年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约30万人,留筑就业约11.4万人。
清镇职教城管理委员会主任熊希表示:“我们将着力‘教育、科创、人才、产业’四个‘高地’建设,围绕现代服务业、赛事、研学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清镇职教城高质量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毕节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地以职业教育为抓手,持续推动教育、人才、产业有机衔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需求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三个专业,现有学生约1000人。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王加春告诉记者,学院在实训中心开设了拟实一体教学,学生就业率可达到92%以上。

据了解,目前学院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28家头部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10多所高校及企业联动,定向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我们将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管理体制等要素的提升坚持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杰说。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重点围绕煤、电、烟、酒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以及交通、旅游、电子信息等快速增长产业,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近三年全省职业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5%以上,2025年全省51所高职院校预计招生规模将达50万人。
毕节台 杜蕾 徐再起 樊翔 贵阳台
记者: 付雪微 赵毅
相关文章:
灞桥区东李小学开展“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主题教育活动04-15
一场大湾区与青年才俊的“双向奔赴”04-15
文化中国行 |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漫长历史中为生活描金填彩04-15
贵州有条原始杜鹃林带04-15
香港理工大学推出“跨学科组合学士课程”04-14
特稿|同志加兄弟 携手启新程——越南各界热切期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进行国事访问04-13
第一观察|做强内需主引擎,畅通经济大循环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