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打响了一场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战役。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总结战役胜利原因时说:“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要素是有庞大深厚的民力支援。”淮海战役距今已有70多年,当年参加支前的民工们年长的早已去世,年轻的也已近90岁。家住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张家庄村的中共党员徐建珍老人就是其中一员。
淮海战役打响后,张家庄村就立即组织了15人的支前队,徐建珍任队长。徐建珍接到任务后,从全村筹集了5000多斤粮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告别老母亲、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带领车队踏上了支前路。
当时,年仅20岁的徐建珍身高一米八,肩宽腰圆,力大超群。在这次支前车队中,别人一车推400斤,他却能推600斤。
两军激战,支前工作也相当危险。白天,国民党军的飞机不断狂轰滥炸,极力阻止人民群众为解放军送粮送衣。乡亲们只能边躲边行、走走停停,晚上才能推起独轮车急匆匆地赶路。怕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尽管这样小心,还是经常有乡亲们被炸死炸伤。
这次支前非常艰苦,从家乡到淮海目的地有八九百里路,全靠步行,且常日夜兼程。当时每人自带口粮10斤,但仅几天之后,支前车队自带的干粮就吃完了,民工们都饥饿难耐。这时有人提出,从军粮中弄点小麦到村上换点吃的。
徐建珍坚定地阻止说:“不行,这是军粮,队伍在前方打仗,正等着用呢,我们一粒也不能动。”
大家认为他说得在理,纷纷表示:“我们就是要饭,也要把军粮一粒不少地送到自己的队伍里。”
讨饭也不是容易事,像他们这种年龄的人讨饭,十家有八家不肯给,有的不仅不给饭,还会讥讽道:“身强力壮的人要饭,也不嫌丢人?”他们听在耳里,苦在心里。
15个人只好轮流到村上讨饭,讨来干饼大家一起吃,稀饭大家一起喝。他们途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实在无法计算。即便这样,依旧坚持小车不倒,日复一日地向着目的地推去。
徐建珍身强力壮饭量大,讨饭从没吃饱过。一块锅巴,大家你推给我、我推给你,谁也不愿多吃一点。有次他竟饿昏了过去,醒来后紧紧腰带继续推车。
在徐建珍的带动下,张家庄村支前车队辗转数百里,终于把军粮送到了碾庄附近的人民解放军某部驻地。
徐建珍回忆说,当时支前队伍中还有一位刚满18岁的青年,婚后第3天便主动报名参加民工支前队,把花好月圆的“蜜月”奉献给了支前的事业。那时的支前队便是部队的供给部,车上推着粮食,紧跟着部队走,吃完一车再换另一车。部队行军,支前队跟着行军;部队打仗,支前队还要帮助抬担架、救伤员。
徐建珍还讲了这样一件事:支前大队在返回途中,发现了国民党的部队,上级领导立即组织支前队白天隐蔽在山林里,夜晚让民工把扁担或棍子扛在肩上当作枪,像正规部队那样整齐有序地前进。在经过敌人的封锁区时,敌人误以为是我军的主力部队,不敢交火,支前大队就这样有惊无险地安全通过了。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司令员感激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五百四十万支前民工唱着歌谣、推着独轮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军民鱼水情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人民的伟大力量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共沂源县委党校 李慧 供稿)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相关文章:
一国企公开招聘05-08
故事里的沂蒙|徐建珍:淮海战役支前模范05-07
从“挤在人海”到“躺进山河”,乡村游迎来“帐篷热”05-05
事发福州一工地前,人行道变电动自行车“停车场”,施工单位及时处理05-04
夜读丨如水的时光05-01
陈德容回应乘风退赛传闻:面对争议不会把事情放心里,录完节目就要进组了04-30